提升城市品質 構建城市品牌
――第四屆落筆峰城市文明與城市創(chuàng)新論壇觀點摘編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源頭,城市文明是人類文明的表征,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引領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城市化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進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但城市化也帶來了眾多的“城市病”和新的治理難題。需要通過城市創(chuàng)新,化解城市發(fā)展和城市治理的困境,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和城市文明進步。這是促進人類幸福生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由之路。12月24日,由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三亞學院三亞城市治理研究院和中國傳媒大學擘雅研究院主辦,三亞智庫聯盟協辦的“第四屆落筆峰城市文明與城市創(chuàng)新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深圳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住房和建設保障部干部學院、擘雅集團等近30所中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云南民族大學學報》、《中國治理評論》等多家出版和期刊單位,以及中國城市報、海南電視臺、南海網等多家媒體,共100多位專家學者和嘉賓,圍繞城市品質與城市品牌、特大型城市的應急治理、城市文化、城市設計與治理創(chuàng)新等重要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探討。
會議現場
從市民感受出發(fā),并結合考察文明演進動力及其可能危機,建立城市品質評價新標準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原副部長陳大衛(wèi)提出,城市文明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的聚落化形態(tài),建立城市品質評價標準,應多從市民感受出發(fā),同時有必要考察文明演進動力及其可能遇到的危機,以避免簡單根據歲月靜好去確立標準,而無法準確評價城市應對諸如社會撕裂、階層對立、族群沖突等危機的能力。在比較優(yōu)勢理論指引下所形成的經濟全球化的大規(guī)??v向產業(yè)分工,正在被霸權勢力有針對性地閹割,現有的文明范式,越來越不能平衡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無法包容不同世代的生活愿景,也難以支撐各族群的發(fā)展空間;城市文明的范式需要革新,要將對城市品質的考量,從設計者、管理者的角度,更好地轉向老百姓的感受,同時要有系統性思維。因為城市品質的提升,是區(qū)塊改造、局部改良、零星改善,是匯聚起來的漸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是隨著市民的感知和認知而變化的大規(guī)模的復雜社會系統工程;而城市發(fā)展的愿景是一個多目標的矩陣,目標之間可能耦合,可能相關,還有可能對沖。城市品質標準就不應該是紙上功夫,要經過整體思維和系統考量,能潛移默化地導引解決各類民生和社會問題。
大規(guī)模城市化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城市品質評價應兼顧全球化與本土性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俞可平指出,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本身就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根據最新數據,全球人口總數已超過80億,城市人口占57%,而中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了65%;全球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97個,中國占了21個,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44個,中國占了11個。全球多數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間,城市生活已經成為人類的主要生活方式;對于城市品質衡量,我們要堅守人類城市文明的共同價值標準,也要討論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文化個性。
三亞學院校長、三亞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陸丹指出,要尊重城市現代化的同質性要求,否則后發(fā)國家的城市化會走很多彎路;但同時,全球化中也蘊含著地方本土性要素,各國城市品質評價標準應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陸丹以馬來西亞為例提出,城市治理沒有一個單一的模式,吉隆坡的城市交通不利于行人步行,但城市里多種族、多文化的人群和諧共處,平靜溫和,城市治理上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
擘雅集團董事長劉瑞旗提出,要研究各國及其城市的文化特性,為城市的文化賦能,為城市的品牌增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卓新平分析了歷史上中西城市形成的不同要素,提出城市是一個國家的心臟和標志,把一個國家的城市研究清楚了,其國家特點也就清楚了。
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更好服務于增進城市品質的的城市規(guī)劃和治理實踐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指出,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社會走向智能化社會,以人造衛(wèi)星為核心的地球觀測體系將人類文明的結果實時轉化成數據,變問題導向為數據導向,在城市規(guī)劃和治理上用好大數據,讓我們的城市更聰慧,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質,是城市科學正在推動的事情。城市的無人駕駛和智能感知等系統的應用,使城市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互動,其疊加效應,使城市的形態(tài)和效能都在發(fā)生巨變;共享住宅、聯合辦公、共享車輛等城市新現象,以及由此產生的巨量城市數據,促使我們必須把復雜系統科學引入城市研究,形成新的城市科學。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數據、人工環(huán)境數據和社會經濟環(huán)境數據相疊加,形成一個復雜的數據體,要求城市設計進入以數據增強設計為核心的新階段。數據增強設計具有可用性、多維性、精細性、因地制宜、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組合等特點,把診斷、分析以及未來模擬組合在一起,比現在的規(guī)劃設計更加系統、科學和前瞻。有了全方面的數據智能感知,城市治理就建立在了動態(tài)實時基礎之上,能夠真正做到從數據分析所反映的市民感受出發(fā),提高城市治理的預警性、及時性、科學性和合理性。
北京大學教授許立言介紹了衛(wèi)星遙感、設施傳感、社會感知等三類城市數據獲取渠道,提出“數字治理”已成為韌性、智慧、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路徑,要運用時空智能方法和技術來解決不加“治理”的數據存在的稀、薄、偏問題,通過數據挖掘,對數字資源進行調度、運籌、規(guī)范,可以實現對于城市問題和事件的預判或溯源,從更偏方法技術的層面,為建立更優(yōu)良的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提供有力支持。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范霽紅討論了新能源技術推動出現分布式和交互式的能源系統,使城市可以從傳統的能源消費中心變成“虛擬電廠”,城市能源系統會更加綠色、低碳并具備更大的調節(jié)能力。三亞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張亨明提出,城市治理智慧化應通過完善多元治理模式、健全治理協調體制、搭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建設智慧治理人才隊伍加以實現。
建設更具彈性和韌性的城市,提升特大超大城市的應急治理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阿諾德?何匯特(Arnold Howitt)提出,公共衛(wèi)生危機、生物恐怖主義、突發(fā)事件、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交相作用,疊加城市存在的人口高密度、快速城市化、基礎設施陳舊、工業(yè)系統失敗等問題,使超大城市的風險和脆弱性問題日趨突出,需要探索形成全面的城市風險管理框架,促使風險最小化;城市要有能力為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做好準備,既要有快速恢復的彈性,也要有應對災難后城市恢復緩慢的韌性。
清華大學教授彭宗超指出,特大超大城市的城市風險具有形態(tài)更多樣、發(fā)生更高頻、誘因更復雜、后果更疊加、傳播更跨域、沖突更嚴峻等特點,需要城市治理更加集約化。調查顯示,市民對于常見以外的風險普遍不夠重視;領導干部比較重視網絡信息安全、政治安全、城市生命線系統安全及社會穩(wěn)定。對比韓國和新加坡,中國市民對于城市八大類安全風險感知度最低。要從重視常規(guī)的風險應急能力做起,關注戰(zhàn)略、計劃、預案,注重法律制度建設,強化大數據、智慧應急等工具,推動應急文化和應急產業(yè)發(fā)展,并通過方向性、基礎性、專業(yè)性、分層性、分類性的培訓,提升特大以上城市領導干部的應急能力。
北京大學教授向天怡以美國為例討論了城市應急響應中的組織間協同合作問題。文化價值系統對于個體在應急響應過程中的行為選擇和策略選擇有著重要影響。當不同部門之間發(fā)生了職業(yè)邏輯摩擦或沖突時,如果管理者作用得不到發(fā)揮,部門協調的效應會非常低。在應急人才隊伍建設上,要考慮復合背景人才的選聘和培養(yǎng)。聯合演練非常重要,有助于突破單一職業(yè)邏輯帶來的行為限制,也增加了在特殊情境下協同合作的可能性。
系統總結中國城市治理創(chuàng)新經驗,為世界城鎮(zhèn)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
住房和建設保障部干部學院黨委書記全河總結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的六方面歷史性成就,一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深入推進,19個城市群承擔了全國70%以上的人口,貢獻了80%的GDP,二是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條件顯著改善,三是城市的人居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美,四是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五是城市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六是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面加強。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沈體雁指出,中國為世界的可持續(xù)城鎮(zhèn)化提供了四方面的獨特經驗,一是通過規(guī)劃引領構建多規(guī)合一、多元參與的國家和城市的規(guī)劃體系;二是發(fā)展智能綠色有機人本的新型建造體系,推動了城市的有機更新和集約增長;三是培育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集群,建立以集群為基礎的城市經濟治理方式;四是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建立高效、敏捷的城市運營體系。未來應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來拓展球規(guī)劃、洲規(guī)劃、洋規(guī)劃。應建立中國品牌的城市運營組織,推動將城市運營納入到全球發(fā)展合作中。
建設法治城市,把脈城市個性,構建城市品牌軟實力
北京大學教授包萬超提出,法治政府示范市是品級最高的綜合性城市品牌。中國城市發(fā)展呈現增速特別大、軟硬件不平衡、物質和精神不匹配、忽視城市傳承等問題。應更注重城市法治政府建設,從城市的地方立法水平、城市的重大決策水平、城市的規(guī)劃水平、城市的營商環(huán)境、城市政府的信用、城市應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數據政府和智慧城市、城市解決糾紛的能力等八方面考察城市治理水平。
擘雅集團總經理景輝提出,要從城市文化視角來看待城市品牌,把握城市環(huán)境、品牌實力及當地居民和外來消費者的認知等城市品牌分析三要素,建立由天地、人格、制度和信仰等構成的城市品牌貢獻力評價體系。對于城市品牌,一問其因何得名,二問其文化特性,三問其何以見得,由此將城市品牌的文化源流和特質呈現給受眾。三亞學院教授肖芒比較了中外海濱旅游城市的品質與品牌,提出要遵循品牌差異化發(fā)展策略,將分布在不同緯度的濱海旅游城市變成游客避開同質化而首選的旅游目的地。
落筆峰城市文明與城市創(chuàng)新論壇自2019年以來已連續(xù)舉辦4屆。第四屆論壇的主題是“城市品質與城市品牌”。城市治理的根本目標,就是提升城市品質,增進市民福祉;城市品牌不僅是城市的標識,也是城市品質的映象,是城市的重要軟實力。本屆論壇從多元治理、數字技術、城市文化等多方面對提升城市品質和構建城市品牌做出理論探討、提出政策建議,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料,也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了有益的決策參考。
轉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2/t20231229_5723565.shtml